标王 热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中心 » 行业趋势
发展生态高质量农业 夯实绿色发展基础
 [打印]添加时间:2023-04-17   有效期:不限 至 不限   浏览次数:116
  生态友好是农业现代化重要标志之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就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战略部署,确立了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理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格局,走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安康要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打造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生态高质量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按照工作计划,市政协经科委就此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生态农业初具成效
 
  安康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是汉江经济带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战略定位为国家战略水资源保障区、内河流域保护开发示范区、中西部联动发展试验区、长江流域绿色发展先行区。“十三五”期间,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追赶超越”定位,认真践行“五个扎实”要求,紧扣强市建设目标,狠抓生猪、茶叶、魔芋、核桃、渔业五大特色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走出了一条生态富硒循环农业发展之路。
 
  1.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立足自身条件,坚持特色农业定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围绕生猪、茶叶、魔芋、核桃、渔业五大产业,强基础、保供给、促增收,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019年,五大富硒特色产业综合产值700亿元,增长14.3%,实现了规模效益双提升。“十三五”期间,生猪出栏177.3万头,规模、科技、总量全省第一,“猪沼园”生态循环模式得到《新华社内参》肯定;茶叶产业实现了良种繁育产茶县全覆盖,“陕茶1号”茶树品种荣获国家认定、推广,茶园面积100.8万亩,产量4.1万吨,综合产值234.5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居全省第二;魔芋面积49.5万亩,产量54万吨,面积、产量、加工能力全省第一,“魔芋大田健身栽培与林下种植技术推广”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新建核桃园10万亩,总面积196万亩,全省第二;生态渔业加快转型,建成10个良种繁育示范园、10个生态养殖示范园,7家渔业企业通过国家级水产健康示范场评定验收,产量4.15万吨,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2.“生态富硒”品牌建设良好。依托“生态富硒”禀赋,整合资源、聚合项目,强力推进“富硒”农业品牌建设,开发了富硒茶、富硒猪肉、富硒魔芋、富硒果品、富硒矿泉水、富硒粮油等70多个产品系列。注册含“硒”商标41件,涉硒相关产品商标1200余件,农产品注册商标236个,认证绿色食品34个、有机农产品67个。“安康富硒茶”成为全省唯一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29.94亿,位列陕西第一,跻身全国二十强,95家茶企申请使用,成为安康对外开放的“金名片”。“安康岚皋魔芋”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安康汉水渔”集体商标注册成功,“安康林下猪”集体商标正在注册之中,《安康市富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通过人大立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工作全面启动,制定的全国首个《生态养猪技术规范》颁布施行。成功举办了秦汉古茶“一带一路”国际发展大会、五大特色产业农民丰收节等系列活动,富硒农产品“三年百市百店千点”送健康活动高位推进,实现了营销渠道全国省会城市的全覆盖,“世界硒源、中国硒谷”金名片更加靓丽。
 
  3.园区基础设施加快改善。全市发展各类园区1107个,年新建园区200余个,培育航母型园区20个、一二三产融合园区10个,农业园区成为引领安康农村经济的龙头。建设高标准农田68万亩,设施农业11.2万亩。以汉滨区阳晨牧业、忠诚现代农业园区、京康茶平利田珍茶叶、紫阳和平茶叶、旬阳正农牧业等为代表的一批园区示范效应初显,形成了“市有示范带、县有示范园、镇有示范点”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结合地域特点,川坝地区发展设施农业和“猪沼园”示范园区,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浅山丘陵地区发展休闲、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中高山地区发展木本油料、中药材为主的山林经济;大水面突出增殖放流与生态养殖,冷水资源发展大鲵等特色水产。农业园区按照工厂化养殖、设施化栽培、信息化管理、休闲化发展建设定位,不断完善水电路配套。引进各类机械设备,有力提升了园区设备装备水平。
 
  4.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290个,入社社员15.4万户,带动农户达22.8万户。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6个,省级示范社71个,市级示范社244个。家庭农场1468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27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64家。合作社拥有注册商标82个,拥有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合作社26个。村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790个,加入合作社的家庭农场306个,与合作社对接的龙头企业67家。职业农民培育稳步推进,总数达10577人,高级132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骨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夯实了我市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基础。
 
  二、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重视
 
  调研发现,生态高质量农业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产业链条不长,经济效益较低。我市地处秦巴土石山区,山大沟深坡陡、海拔梯度较大,土壤瘠薄,立地条件受限,农业产业小而散,难以推进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普遍存在投入成本高、比较效益低、产业吸引力不强的问题。现阶段看,绝大多数农产品停留在粗加工阶段,产业链条延伸二三产业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初级农产品销售市场缺乏稳定渠道,中间环节多,价格不稳定,中间商攫取了大量利润,增产不增收,经济效益低。特色富硒资源禀赋没有很好转化为产品生产优势,没有形成富硒产业链条,缺乏高附加值特色产品,整体处于低层次粗放生产、经营阶段。
 
  2.品牌营销缓慢,增值能力不足。“生态富硒”品牌建设待提升,园区建设存在“重生产、轻市场”“重数量、轻质量”问题,缺乏龙头引领、品牌提效和现代营销手段。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带动产业发展能力不足。紫阳富硒茶、平利绞股蓝虽然先后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岚皋魔芋、镇坪腊肉、白河木瓜、宁陕食用菌、镇坪黄连、镇坪乌鸡等一批富硒产品生产基地也获得国家原产地地理标识保护,但农业园区并未很好利用这些品牌,自有品牌档次较低,品牌效应没有充分发挥,没有几个真正深入人心的知名品牌。有品牌的农产品大多集中于基础原材料、原材料初加工和传统产业方面,初级产品比重大,加工精度、开发深度不够,产品不具独特性、科技含量不高制约了品牌效益发挥。
 
  3.合作组织不强,带动能力偏弱。我市目前的2290户专业合作社很大一部分只是进行了工商注册登记,挂了个牌子从未开展实质性工作,多数专合组织申报时虽由多户村民联名报批,但实际领头人是个体经营,没有起到引领带动作用。由于专合组织参与者基本以农民为主,受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影响,成员结构老化、文化水平不高,专业知识、政策水平、管理经验缺乏。农业合作社难以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进来,人才的严重匮乏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虽有一定数量、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但对农户的示范带动能力不强,一些加工和销售企业与农户、基地连接不够紧密,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4.农业人才匮乏,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全市农业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农业农村人才总量占比较小,以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为例,2010年全市197个乡镇均有畜牧兽医站,人员编制563个,实有人员431人。但目前136个乡镇仅有280人,比2010年下降56%。每个乡镇平均2人,且借调其他岗位工作在编不在岗现象普遍,产地检疫出证工作部分乡镇都无法开展。二是乡镇农技人员整体水平不高,非农专业占比较大,多为政策安置的复转退役士兵,整体水平不能适应实际需要。三是农村人才缺乏,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壮年人群选择外出务工这种立竿见影的挣钱方式解决燃眉之急,留守人员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管理与复合人才。全市有农业生产经营者72.52万人,35岁以下人员占比15%;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大部分停留在义务教育阶段,占83%;未受过任何教育的占12%。
 
  三、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
 
  调研认为,安康农业要获得突破,必须坚持“高端精品、高产高效、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核心就是发展生态高质量农业。
 
  1.发挥资源优势,做好富硒文章。安康是目前资料显示的天然富硒土壤覆盖地区最广、硒含地层最厚、最适合开发利用的富硒资源覆盖地区,全域54.2%的土壤硒含量达到中硒(0.2mg/kg)以上水平,硒浓度适中、易于植物吸收,被专家评价为“优质、环保、安全”天然富硒区域,誉为“中国硒谷”称号。要按照“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思路,推动富硒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围绕打造“中国硒谷”“千亿产业链”目标,大力实施“硒+X”战略,促进全市富硒产业向科技创新、精深加工、三产融合方向发展。出台产业扶持、品牌培育、金融服务政策,重点推进富硒科技示范园区、现代富硒食品产业园区、富硒小镇、富硒旅游康养综合体建设,努力建成全国富硒农业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全国最优现代富硒食品生产基地、全国知名硒旅(旅居、养老)养生福地,全面提升“中国硒谷·生态安康”影响力。实施规划引领,加快资源普查,健全标准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区,培育富硒公用品牌,强力宣传推介,推进《安康市富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实施,做好富硒生态高质量农业文章。
 
  2.推动绿色发展,提高比较效益。继续推动“猪—沼—园”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拦截、末端消纳的路径,开展生态农业带建设和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创新循环农业阻控模式,化肥农药用量实现“双减”。把生态循环农业经济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农民参与”运行体系,从政策、资金、技术方面加大投入,在信贷、补贴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与资金扶持。发挥市场驱动力与调节作用,建立健全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激励机制。推进生态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减少资源、物质投入,减少废物产生、排放,加大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系统产出量,实现农业生态、农村社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多赢”局面。
 
  3.推行“一县一业”,打造特色经济。以绿色理念为引领、质量效益为中心、消费需求为导向,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推动”总体思路,打造“特色、生态、高质”农牧业产品品牌,延伸产业链、补齐加工短板,改变目前无序、分散的发展现状,着力开展“一县一业”创建工作,推进“生猪、茶叶、魔芋、核桃、渔业”等特色生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走质量、绿色、品牌之路。一要推进规模化发展。打破乡镇、村组界限,连片规划、成片推进,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农业生产基地,不断提高主导产业区域布局集中度。政府搭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推动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集中。二要统筹推进机械化生产,提升基地规模化生产能力、水平。引导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配套建设烘干、预冷、加工、储存、运输、配送设施,提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水平,提高商品转化率。三要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建设一批运行规范、带动力强的农业园区和专业合作社,加大市级、县级农业示范园创建,鼓励、支持专业合作社在县域组建联合社,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4.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驱动能力。高度重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推行“企业+园区+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带动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一要加大农村集体经济财政支持力度,在财政支农资金、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中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必要的启动资金。二要安排一定数量财政资金作为贷款贴息,扶持农村集体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实行项目倾斜,把政府投资的畜牧、扶贫、产业化、基本农田建设、改土改水建设等项目重点向优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集中。三要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设备引进,纳入农业产业化项目统筹安排。四要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更好发挥统揽作用,采用“支部+产业”“支部+协会”“支部+合作社”等模式对接产业园区、强化产业带动力。
 
  5.壮大科技队伍,强化人才支撑。一要完善以乡镇农业服务为重点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科学设置服务站点,合理配置技术人员;镇政府工作人员中,农业服务人员占比不少于30%,科学合理地对乡镇技术服务中心定编、定岗、定员、定责。二要充实、加强、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服务队伍,会同组织、人社部门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特岗计划,降低乡镇招收大学生门槛,加大从高等农业院校选聘专业技术人员力度,充实基层农技队伍;加强知识更新培训,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三要强化政策扶持,鼓励人才到乡村创业,搭建乡村振兴的创新创业平台,支持乡村人才以家庭农场、合作社、个体作坊、服务业等形式的创业行动。鼓励有条件、有能力、有技术的群众发展种养殖业、建立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采取资金扶持、技术支持等方式,培育一批规模化种养殖“大户”,让有“胆识”的人先试先行,示范带动农村群众解放思想、创新创业。